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2023年9月25日-27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元旦后,国内集采带量时,美国开始喜迎药品涨价

人为涨价,是不是药企传统的获利方式?

2021年元旦后消息不断,就在我国开始流传“新冠病毒疫苗肯定是为全民免费提供”时,美国佬同样很认真的思考了很多相关问题。

20-1.jpg

比如——

未来疫情的蔓延,会不会导致更多不可预见的危机?

通货膨胀的趋势,会不会引发更多的社保支付风险?

美国人民群众对于疫情的恐慌,会不会加大对医药产业的依赖?

中国的带量采购,会不会让美国药企放弃大陆市场?

政治人文经济的一系列思维冲撞后,美国300多种药品决定将在2021年实现涨价。一如老张当年离职的原因,“虽然我已经做到了大区经理级别,但月薪七千无法体现出我的价值。”

对于这种策略性提价,不要紧张,属于常规操作。2020年美国超过860种涨价,平均涨幅约5%,当然2021年应该也是这个增速。

提价能带来多大影响?辉瑞知道。

2006年,辉瑞并购导致财务指标恶化,股价大跌。而旗下两款本打算双剑合并保心脏的药,三期临床试验却显示,联合应用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在内忧外患下,迎来了财务大师做CEO。当时辉瑞每年的研发费用约70亿美元,但产出不尽人意。

怎么办?

新CEO想到了一条不用增加太多投入,但却可以拉动利润的渠道,那就是涨价。

一点点涨价,避免民众反应过于激烈。到了2015年时,已经有数据分析公司判断,过去三年,单纯因为提价就给辉瑞带来34%的销售额增长。这些可是实打实的利润啊!

鲁迅笔下的阿Q说过一句“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用到这里可能就成了“你涨得,我涨不得?”

于是——

“2019开年前10天,美国490种处方药涨价”;

“2020年第一天,全球各大药企:美国250种药物涨价”;

如果再往前翻——

2017年6月金融时报就曾报道,截至2017年上半年,辉瑞在美国共有91个药品涨价,平均涨幅达到20%,其中万艾可涨幅为27.5%。

年年涨,总能跑赢通货膨胀。当然也有的产品会降价,涨价的只是那些有刚性需求的药品。

什么是刚性需求药品?

一要能治病

正经八百的能治病才算,靠疗效说话而不是靠营销走位。我们带量采购的一个目的,就是挤掉那些表面光鲜,却没有太大治疗作用的药物。

二要能制服得了同类药品

当有多个品种在市面上,那就得有疗效和价格优势。但这并不是惯例,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这病目前没有什么药物能治疗,但已经有药物能放缓病情进展,这已经算是一种竞争优势。

当然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还要有销售渠道保证才行。换句话说“别人得知道有你,你得能供得上货”。药品销售渠道的建立不同于普通生活日用品,其销售渠道具有技术和经济壁垒性。这也是很多中间商敢在生产商面前摆谱的原因,“我捧得红你,同样能捧红别人。”可以说,即使没有两票制,也会有很多生产商积极成立自己的营销团队,避免中间商占势太大,“挟渠道以令诸生产商”。

美国人对待药价上调,会和我们对油价上涨一样“喜迎”吗?

曾经有个药叫Daraprim,于1953年上市,主要用户群体是免疫系统受损的艾滋病患者。病人需要多年服用,用量还大,好在它便宜。也因为利润不高,所以技术专利过期后,市场上也并没类似的替代品。这时候有个八零后牛人出现了,做了一件事,抬价。

原来一粒药13.5美元,立马飙升到750美元,而这个老药的成本不过1美元。当然了,民众指天骂地也没有用,毕竟前国母希拉里出面,都没能让这位仁兄懂得民生之多艰。FBI同样表示:这个行为很坏,但确实不犯法,只能道德层面谴责他,美国可是法治社会,我们要保护每一位纳税人,他涨价我们也没办法。

然后他就因为以前在华尔街时候的欺诈案而被定罪,判刑7年,罚款几百万美元。

同为八零后制药人,人家光罚款都几百万美金了。我们这年薪连一万美金都未必有,可见我们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我们做药,纯粹就是为了实现价值,而不是为了赚钱。至于医院里有时买不到某种药,也只是个例,肯定不能用来评论这个大趋势的正确性。

为了保障吃得起药,避免重现人为大涨价这种罪恶往事,我们也真是煞费苦心。不过,官方限价行为会不会过犹不及,或者矫枉过正导致行业的失衡,大概只能交给历史来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