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2023年9月25日-27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新冠疫苗,“到底什么叫以成本定价?!”

新冠疫苗门,求财者莫入!

根据近日国务院的新闻发布会消息,我国新冠疫苗的年产能可达到6.1亿剂,而且将以成本为定价基础依据。

17-1.jpg

图源:中国新闻网公众号截图

这以成本定价,侧面说明什么?

一、监管部门会对相关企业疫苗成本做核算

不做核算,就无法确定成本。当然这次成本核算,绝不会像集采带量那种看原辅料直接换算的方式,会考虑到研发成本、设备损耗、人工等各个因素。所以不会出现集采中“你家药卖一毛多,是别人家119倍”的段子,捋清楚自己企业的研发成本直接关系到最终价格。这个敏感期,如果为了给产品定高价,而刻意夸大成本,那么相应的惩治和舆论压力势必非常重。

二、尽管新冠疫苗需求高,但企业定价权限低

很多新药在上市初期,一方面是专利保护,另一方面也基于竞争对手少,会有一个相对宽泛的自主定价权。这也是行业对于研发历程的一种肯定,很多药在上市初期和几年后,都有非常大的价格变化。但新冠疫苗除外,虽然是自主购买,但企业失去了定价权,也就意味着利润有限。

为什么会这样?

一、医保资金方面因素

大家都知道,目前药品集采带量的初衷就是为了节约医保基金。也就是说如果不挤干水分,医保资金是不够的,如果再从这有限的钱里拨出一大笔,(即使只考虑大城市人员,也必定是一大笔),那么正常的医保就会受限。所以,要么从医保以外其他部分抽取资金,要么就是个人消费。如果是个人消费,为了增加普及度,必须是底价加低利润的模式。

二、疫情防控方面

作为一个能从物体接触传播,又能呼吸道等渠道传播的疾病,所有外出活动、社交的人都是有必要进行预防的。除了一些部门能享有免费注射的机会,多数人是要靠自己出钱买的。也有人说这属于三期临床的范畴,应该是企业出资。但不要忘记一件事,三期临床试验和未上市应急使用是不同的范畴,也是不同的概念。每降低一部分价格,就能提高低收入人员主动免疫的积极性。

这对于新冠疫苗企业有何影响?

一、股票可能会波动

很多企业对于新冠疫苗的爱,来自两部分,一是防疫;二是股票。所以每次有上市企业宣布疫苗进入临床,都会掀起一股上扬。甚至有的企业打擦边球,也要蹭一蹭这个热量。但,现在疫苗意味着低利润,资本还会继续追逐吗?

就像国外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疫苗有效且上市,那么国家统一采购,以一国之力外加社会舆论,必定让利润非常低下。所以无论疫苗能否成功,对于企业而言,无法带来巨大的收益。现在官方把价格给做出了约束,前期虚火的股票可能会波动,甚至可能会大幅下滑。

二、未到达临床三期或者正在临床三期的可能会搁浅

虽然没有一家是上市状态,但研发机构非常之多。曾经一家分析机构在谈到疫苗研发时,用到一个词汇“饱和式研发”。什么意思?就是除了企业多以外,技术路线也是百舸争流。从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到RNA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细菌载体疫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试不到。甚至于出现了一种规律,当甲企业的新冠疫苗爆出负面消息,那么不光会影响甲企业的股票下跌,也会影响用同样技术路线的乙企业、丙企业---。

毕竟在前期,政府机构没有做出价格的约束,所以大家一方面为了股票和体现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利润,纷至沓来。现在以成本定价,直接绝了一些人的后路,所以极有可能一些企业选择退出。及时止损,也是一种保值。

当然,一个药品的上市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但往往带来的作用不止于此。在资本面前展露身手,哪怕没有赚钱,甚至亏钱,股票也可能会升值,最起码融资有了希望。这在医药史上有例子,1996年吉利德一款新药上市,但表现不佳,年销售额从未超过一千万美元,连研发成本都没有收回来。但就因为此次新药获批上市成功,募集到近2.5亿美元的资金,也才有了后面的药界明星的故事。

所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相关企业如果有能力继续下去,还是要拿出魄力来走好这后面的棋。不要因为新冠疫苗短期不赚钱就贸然放弃,一旦真的离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