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十年 投·未来|宋瑞霖:以市场制度重塑中国医药创新的价值闭环

2025-10-31 16:32

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创新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全球参与者”的跨越。如今,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发能力快速提升,但制度和市场的成熟度尚待跟进。在第十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资深会长、首席专家宋瑞霖指出:中国医药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创新,建立对创新药物友好包容的市场制度是核心关键因素——以内需做强为基础,以证据驱动为核心,以多层次支付体系为支撑,以监管国际化为保障,让创新回报创新者。

Part 01

中国研发能力崛起:从技术追赶到全球并行

过去十年,是中国医药产业体系全面成型的十年。药审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资本与人才回流,为创新积蓄了长期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Nature Index排名前10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国占比逾20%,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中国研发申办的临床数量接近2000项,是2015年的五倍;2024年全球首次获批上市的创新药中国占比达到38%,是2015年的十倍。同时,全球在研FIC药物中,中国份额接近20%;ASCO大会上,中国药企入选突破性摘要的比例已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创新药能力已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竞争”。但宋瑞霖指出,创新的真正考验,不仅仅在于做出好药,更需要让好药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研发实力的提升,必须匹配支付体系、价格机制与监管环境的升级,才能让创新进入持续正循环。

Part 02

美国的领先根基:开放市场对创新资源的“虹吸效应”

美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开放。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国,更拥有覆盖研发、审批、支付、商业化全链条的高效制度。创新者能以清晰的价格体系获得持续回报,资本能在确定性环境中持续投入,监管体系以透明和可预测性保障创新风险的承担。数据显示,2024年位于全球TOP15的药企的收入中,平均约60%来自美国市场,部分企业如安进(94.8%)、BMS(70.6%)、吉利德(71.6%)更高度依赖美国销售,这一市场规模与价格弹性,形成了对全球创新资源的“虹吸效应”。即便是总部位于欧洲的跨国药企,美国市场的贡献率也超过50%。这意味着,美国不仅是全球药企的利润中心,更是医药产业链价值的定价中心。

宋瑞霖指出,美国通过市场规则构建“激励循环”,让美国形成了强大吸附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和资金流向美国,正是全球创新人才成就了美国在全球医药创新的霸主地位。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对创新药价格的限制导致创新能力的收缩说明了市场的重要性。英国脱欧后市场分割、支付体系复杂、投资回报下降,制药企业外迁明显。

宋瑞霖认为,这一对比说明:足够开放且高效的市场方能推动药品可持续创新。

Part 03

中美分化:挑战的另一面是“倒逼创新”

全球格局的演变,使中美医药产业的关系从合作逐步转向竞争。美国以“市场主权”为核心,通过药品审查、采购政策与数据安全等多重手段,强化自身产业控制。《生物安全法案》《最惠国药价政策》《232调查》等措施,体现出其通过市场地位重新塑造全球医药格局的意图。

这种外部压力在对中国企业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在倒逼产业体系的自我完善。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航天、通信还是芯片产业,中国的重大突破往往都诞生于外部封锁的背景中,生物医药也不例外。外部环境的收紧,使医药创新产业各方开始更重视源头创新、国际注册与数据积累等,中国的创新体系正因“逼迫独立”而加速成熟。

然而,宋瑞霖强调,仅有研发能力的提升还不够,更需要提升市场机制的承载力。目前,中国医药市场的创新药占比仅为8.6%,而美国达81.8%;人均创新药支出,美国是中国的125倍。我们的创新能力已经快速崛起,但支付与定价体系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结构,创新的“价值兑现”仍存在断层。

Part 04

制度建设的核心解法:临床改革、监管国际化与多元化支付

宋瑞霖指出,中国医药产业的进一步高质量创新发展,关键因素之一是制度层面的结构性修复。临床研究体系、监管体系与支付体系三者应形成联动,建立起创新药从研发到回报的完整循环。

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是中国创新药提升临床验证质量、实现真实世界证据积累的重要抓手。宋瑞霖强调,IIT不仅是临床研究的延伸,更是完善基础研究生态、打通源头创新路径的关键环节。

监管体系的国际接轨,是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环节。宋瑞霖认为,监管能力不仅是药审效率的问题,更是国际信任的问题。香港有望在2026年具备独立药品审批能力,成为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的首站窗口。通过“香港审批、国际互认”的机制,未来中国创新药将在制度层面打通内外双循环,实现从临床研发到全球注册的无缝衔接,为企业国际化布局提供制度支撑。

医保与商保承担不同角色,医保体现社会公平,商保体现市场效率。医保谈判的逻辑应转向“以真实世界证据为基础的动态确定支付标准”。对医保而言,创新药可先以与医保目录内同类适应症品种的支付标准纳入医保,两年后根据真实世界临床试验证据重新评估:优效提升支付标准,等效维持,劣效退出目录。这种“先纳入、后验证、动态调整”的机制,使医保既能控制基金风险,又能激励医药创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同时,商业保险应从“医保补充”转向“独立体系”。宋瑞霖指出,仅以惠民保为代表的地域和户籍为边界的商保模式难以支撑创新药支付。真正的商保应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直赔机制与独立药品目录,并通过税收抵扣与企业激励政策提高参保率。医保关注民生兜底,商保承担市场分层,二者共同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支付体系。

Part 05

从产业到经济:让创新成为中国增长的新引擎

临床改革、监管体系与支付机制的落地,不仅关乎医药行业本身,更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宋瑞霖强调,创新药企业现金流改善后,将带动就业、税收与资本回流,形成“创新—回报—再创新”的经济循环。这正是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政策驱动”走向“制度驱动”,从“研发突破”走向“市场成熟”,让创新药成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动力与全球竞争力的新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