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价值回归:减重药物研发进入新纪元——减重创新研发论坛聚焦新趋势
2025-10-30 21:55
2025年10月26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减重创新研发论坛在南京顺利召开。本次论坛跨越早期“药物能否有效减重”的初步命题,迈向对疗效“含金量”、长期依从性及对并发症益处的深层次探讨,标志着减重药物研发正式进入以“临床价值”为唯一导向的精细化、差异化竞争新阶段。
01
主题报告:临床数据揭示未来研发新趋势
论坛的上半场由五位来自学界和产业的专家,清晰勾勒出减重领域的演进方向。
趋势一:从“减重”到“治病”,临床终点定义发生根本性转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在开场报告中指出,肥胖药物开发正经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关注体重下降转向以《柳叶刀》定义的“临床肥胖”为核心,即针对由肥胖直接引发的18种并发症进行干预。当前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在减少中心性肥胖方面的效果已接近药理和生理极限,未来突破在于多靶点多效能药物、肌肉保护策略及提升依从性的长效/口服制剂。他强调,鉴于GLP-1受体激动剂在实现心肾获益中的核心地位已获证实,将其机制作为创新研发的首要考量,是确保新药临床价值的关键。此外,他还特别提醒业界,所有在中国开展药物临床试验除了在CDE网站上注册外,还应尽量在WHO认可的注册平台提前注册,这是提高研究的国际透明性、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和获得国际认可的基石。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趋势二:“增肌减脂”从概念走向临床,联合治疗成突破关键
来凯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临床开发负责人王俊详细解读了礼来Bimagrumab与司美格鲁肽联用的II期临床积极数据。他指出,该研究为“增肌减脂”提供了明确的概念验证:GLP-1类药物与靶向ActRII类药物联合使用,不仅能实现协同减重与减脂,更能显著降低肌肉流失,从而有望成为新一代高质量减重药物。他还介绍了来凯医药同类首款药物LAE102(ActRII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进展,已经初步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靶点结合能力以及增肌减脂的潜力。同时他展望了以GLP-1为基石、联合针对特定新机制药物的疗法,有望成为下一代代谢类药物研发的重要形态。
王俊 来凯医药有限公司副总裁、临床开发负责人
趋势三:超长效制剂竞相亮相,依从性之争白热化
患者停药率高是减重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北京质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R&D高级副总裁张媛媛系统性地展示了全球月制剂研发格局,并比较了两款领先产品的II期数据。她援引其公司产品Zovaglutide的研究数据指出,在总剂量相同的情况下,每月给药相较于每两周给药,在稳定治疗期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低,这为月制剂的优势提供了新证据。她预计,首款月制剂有望在2028年上市。最后,她也展望了更长效的疗法,指出季度或半年给药的RNA技术等前沿研究已经出现,这为未来“肥胖疫苗”概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张媛媛 北京质肽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R&D高级副总裁
产业观察:减重赛道跃升全球研发新高地,创新模式面临考验
RDPAC前执行总裁、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创新联合会发起人康韦从全球产业视角提供了独到见解。她指出,减重赛道的独特优势在于患者群体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与意愿,大量自费需求为创新提供了更优越的市场回报环境。同时,她也提示了潜在的挑战:减重领域GLP-1受体激动剂的专利保护中,超过一半(约57%)的专利保护集中于给药装置/药物-设备结合相关,而非活性成分化本身,企业需要在新药研发之初,就前瞻性地构建强大的知识产权和差异化策略,以应对未来激烈竞争。
康韦 RDPAC前执行总裁、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创新联合会发起人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临床研发医学高级总监陈虹从宏观布局出发,阐释了在代谢领域深耕的战略考量,指出减重药物开发不仅仅减重,还在于治疗肥胖相关疾病,如MASH、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等,恒瑞已将研发版图系统性地拓展至慢病管线。在介绍其GLP-1/GIP双靶点药物(HRS9531)及口服小分子GLP1(HRS7535)等产品的研发进展时,也展望减重药物研发趋势,将从满足临床需求出发,提供更加精准化与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陈虹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临床研发医学高级总监
礼来公司高级医学总监程坚从减重药物的创新研发角度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围绕患者的核心需求,减重治疗还有多重创新空间,并进一步分享了未来创新的若干关键思考:以更优疗效驱动患者长期获益最大化、通过创新手段优化长期体重管理、综合评估减重质量、以及推进个体化治疗策略。他强调,从患者的实际临床需求出发,实现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关键方向。建议依据AACE 共识声明,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健康目标、患者的价值观与偏好、以及治疗的可及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优化长期的健康结局。最后,他表示,及时的学术研究成果分享、监管机构的指导以及企业的实践探索,将共同推动减重药物研发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程坚 礼来公司高级医学总监
02
圆桌讨论:红海竞争中,价值突围之路在何方?
在纪立农教授主持的圆桌讨论中,临床专家、政策专家、投资人与企业领袖就“突围减重赛道:差异化竞争、支付瓶颈与临床价值回归”展开了对话。
支付政策视角:疗效是“硬道理”,证据需指向硬终点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武栋从卫生技术评估角度指出,医保支付决策最核心的依据是临床疗效,尤其是药品在真实世界中对硬终点的改善效果。医保部门提倡以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支持准入决策,并已有药企主动发起研究以修订指南或解决特殊人群支付问题的案例。他强调,评估体系应具有前瞻性,在药品研发阶段就应关注其临床价值,而非在申报支付时被动应对。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唐文熙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指出,尽管GLP-1药物市场前景广阔,但医保目前仅支付其糖尿病适应症,原因在于与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单纯减重药物尚不具备经济性。她通过模型数据说明,BMI改善虽能显著延迟死亡和心梗发生,但医保的法定职责是购买“疾病治疗”价值。面对市场需求,她提出此类药物可能在商业健康保险中更具空间,商保可以通过纳入明星药来提升参保率。
产研视角:差异化在于解决临床“痛点”,而非盲目追随“热点”
银诺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庆华从产业角度阐述了银诺的差异化策略:不一味追求多靶点的复杂性,而是聚焦于具有明确生物学效应的“特异性靶点”和“良好疗效”,以期在竞争中开辟一条真正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路径。
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从投资角度指出,资本仍积极在GLP-1主导的格局下寻找差异化突破,比如减重背后机体组成的优化,减重之外的其它临床益处,避免停药后的体重反弹,治疗副作用更少更轻微,使用更方便等等,这背后既有在原有靶点上的研发改进,也有创新靶点的挖掘验证。他强调,真正的创新需经得起“临床意义”的拷问。例如对于“减脂增肌”类药物,瘦体重的增加难以成为临床终点,但如果能证明其可以转化为“防止老年人跌倒”或“加速呼吸机脱机”,这将带来明确的有临床意义的结果,也有助于支付方(如保险)为药物买单。最终,穿越红海还要依赖于坚实的科学数据和明确的临床价值定位。
临床专家视角:价值回归意味着对患者全程负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李小英教授从临床评价标准出发,为减重药物的价值设立了清晰框架。他指出,有效的药物需在短期内改善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并长期关注对脂肪肝等合并症并发症的治疗作用,通常体重下降需超过10%才能带来显著获益。针对热议的肌肉流失问题,他辨析了“减重导致的肌肉流失”与病理性疾病性的“肌少症”之别,强调需关注高龄减重人群的肌少症风险。他建议,当前“增肌减脂”类药物可优先以减重适应症获批,通过与GLP-1等药物联合使用来解决临床痛点,未来可以再循证拓展至肌少症等新适应症。
从左到右:李小英、林亮、唐文熙、郭武栋、王庆华
03
总结与展望
中国减重药物研发正与全球同步,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理性的阶段。单纯比拼体重下降百分比的“数字游戏”已经结束,竞争的核心转向了综合疗效、用药便利性以及对患者整体健康的长期获益。只有真正立足于临床未满足需求,依托坚实、严谨的数据,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期待中国创新药企能够在这一浪潮中,不仅贡献优质药物,更能贡献于全球减重诊疗规范的优化。
本次论坛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参与组织,专委会持续致力于为产学研医各界搭建高效交流的平台,期待借此机会推动减重领域创新火花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