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十年 投·未来|李凯军:十年政企共振,中国创新药的破壁之路
2025-07-09 10:17
历经寒冬,2025年,我国医药创新展露强势复苏信号。BD出海屡屡刷新纪录,资本市场创新药板块涨幅显著,AACR、ASCO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中国创新成果成为焦点。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也迎来第十个里程碑之年。
十年筑基蓄力,十年跨越腾飞,从第一届的探索起步,到今天第十届的蓬勃壮大。十年间,创投大会始终坚守服务创新的初心,顺应变革,在政策与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坚定前行——从早期作为开拓者的勇敢尝试,发展为如今推动多方共建的创新生态。十年来,大会累计助力近千个创新项目从蓝图变为现实,有效引导资本投入产业发展的沃土。
为迎接创投大会第十年,本届创投大会特开设“我与创投大会的十年之约”专栏(点击参与活动),与参会同仁一同回顾十年医药创新发展史,共忆大会现场的闪光片段。
- 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 -
李凯军
本次在专栏分享参会经历的是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李凯军从事生物医药投资已有二十余年,也是较早一批中国创新药投资人之一,投资经历涉足中美等地。2014年创立双币种基金醴泽资本,任管理合伙人。
作为业内资深投资人,李凯军自首届大会就深度参与其中。十年来,李凯军多次前来参会,并在大会投资相关论坛发言,分享投资经验,与现场专家和观众共同探讨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路径与资本协同机制。
利好政策还要关注落地
提问:自2015年药监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近年国产创新药BD交易增长迅猛,今年也延续了这一势头,有数据统计,1-5月,我国创新药海外BD交易总额高达455亿美元,几乎追平2024全年水平。如何看待十年来我国的创新药发展历程?
李凯军:我国的创新药行业与1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超乎想象。首先是企业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部分企业头对头实验击败欧美产品,实现Best-in-Class,也有创新成果具备Frist-in-Class潜力,拓宽我国创新医药发展边界;ADC等药物优势领先全球,细胞治疗等领域。
其次是生态环境的建立。随着CXO、CMO等专业性平台的建立,加速了研发成果产业化。尽管前几年产业经历了寒冬,但大浪淘沙,泡沫挤出,我国创新成果在今天得到了国际认可。从近期的BD交易和几次国际会议上的数据来看,国内企业在此前的投入获得了回报,国际认可度空前提升。
创新药产业的交易说到底是知识产权的交易,在新的全球竞争中,中国医药创新仍要以全球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产品,在现有的成绩上再接再厉。
提问:7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鼓励创新药发展。今年以来,我国对创新药行业的支持政策不断,商保目录也预计将在今年发布,如何看待近期发布的政策?
李凯军:不论是去年底的丙类目录,还是最近的若干措施,都是对创新药产业的强力助力,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此前,关于创新药进医保的讨论就是业内的焦点话题,也是创投大会上备受关注的热点。从资本运作视角看,创新药研发需要经历完整的风险传递链条:早期依赖“耐心资本”投入研发,临床阶段通过BD交易或license-out实现价值流转,最终借由医保支付完成市场价值闭环——这种“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接力,正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中外药企的研发投入强度仍存在明显差异,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普遍低于MNC平均水平,因此本土创新高度依赖外部资本持续“输血”。此次医保新政的关键突破,正是从源头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困局。国内头部成熟药企可以通过支付改革获得更充沛现金流,此后便能主动研发或者收购早期研发成果,形成大企业反哺创新的正向循环。
可以预见,政策将激活全产业链资本流动: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重塑,将推动盈利企业加大并购布局;而早期项目退出路径的明确,又将吸引更多“耐心资本”入场。这种“研发-支付-投资”的闭环加速,最终将实现创新药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质变。
另一方面,关于商保目录等政策具体的落地措施还要持续关注。目前关于落地实施的具体内容,政策红利能否转化为产业回报,核心在于医保与商保的支付协同能否打通、医疗机构对创新药的配备效率是否提升。唯有实现政策设计与执行落地的无缝衔接,才能确保创新药企获得可持续的市场回报。
我心中的创投大会:“凝聚共识,传递声音”
提问:2023年第八届创投大会上,您曾提到中国创新药出海关键不是建厂、卖产品、占领市场,而是靠中国创新药知识产权撬动海外市场。近两年我国license-out交易屡创新高,我国的创新药知识产权是否已经逐渐开始撬动海外市场?
李凯军于第八届创投大会论坛圆桌讨论
李凯军:近几年我国的BD交易数量有目共睹,今年的BD项目更是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幅超越去年,中国医药创新改变了全球医药创新格局。
美国资本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单一赛道通常仅支持1-2家企业以维持技术稀缺性。而中国则陷入“靶点扎堆”困局——同一靶点涌现数十家仿创企业,“me-too”变成“me-twenty”“me-thirty”,从数十个产品中脱颖而出,才是“best-in-class”,这类同质化竞争导致大量研发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的医药创新正经历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越来越多的国际大药企引进中国创新成果,中国成为全球研发核心力量已成定局,跨国企业在进行交易时也不会再给中国医药创新产品打上具有偏见的标签。曾经我们试图原样复制“硅谷”模式,但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上海、苏州、北京、广州等医药创新集群,也有了人才储备和多年的技术储备。
提问:在创投大会现场,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项目或瞬间?
李凯军:创投大会的举办对国内医药创新产业具有开创性意义。在首届大会筹备前,我曾与主办方共同赴美参与医药产业会议。当时产业尚处萌芽阶段,行业交流平台匮乏,国际会议需远赴欧美。参会后我们意识到,亟需在国内构建融合产业与资本的高效对话机制。主办方迅速启动筹备工作,2016年首届创投大会成功举办,吸引超2000人参会,显著强化了医药企业与投资机构的战略协同。
另一方面,建立与政府沟通的渠道也是创投大会最显著的工作成果。每届大会现场都有相关部门的领导亲临发言,解读政策的同时,还能更加直接地交流沟通,传递产业界的心声。这是国内其他同类会议所不具有的优势,让政策制定更贴近产业的需求,推动医药创新事业不断发展。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次会议是第三届创投大会现场,时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针对港交所18A新政做出详细的解读。2018年,港交所修改其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解决了研发密集期企业的融资痛点。18A新政不仅重塑了香港资本生态,更成为全球创新药研发的重要融资枢纽,时至今日,仍发挥着巨大影响,推动中国创新药从“技术跟随”向“价值输出”转型。
李小加于第三届创投大会作主题报告
一如既往期待大会的政策解读
提问:希望在今年的创投大会现场看到哪些内容?
李凯军:医保支付改革与商保协同机制,直接关系创新药全生命周期价值实现,这不仅是个人关注焦点,更是与会企业、投资机构的普遍共识。除了优质项目路演等环节,创投大会的独特价值更在于其政策解读的前瞻性与权威性:开幕式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对医保动态、准入规则的深度剖析,为产业界提供关键战略决策参考。这种聚焦政策信号的务实态度,正是大会十年未变的核心竞争力。
联系方式CONTACT INFORMATION
商务合作 严頔希 13811506589
媒体合作 齐琳 18510483450
会议咨询 段梦宇 1881152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