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2023年9月25日-27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趋势研讨丨资本使医药创新过度膨胀了吗?

在疫情作用下,2020年医药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尤其在投资市场中,一批创新药企业股价大涨,甚至远超预期。然而,这种“热情”也引发了行业的担忧。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助力是否过于膨胀?未来创新医药的投资热情能否持续?

近日,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简称“中国药促会”)和艾美达医药咨询共同主办,中国药促会医药创新投资专委会承办的2021中国医药创新投资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上,夏尔巴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蔡大庆主持了“中国医药创新发展趋势与挑战”主题讨论,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上海药明巨诺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怡平,苏州泽璟生物董事长、总经理盛泽林,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以及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参与讨论。本文摘录会议上业内人士对医药投资市场趋势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医药投资未来发展方向的解读。

2020年医药投资趋势有哪些变化?

田源介绍了医药投资内在逻辑发生的三个变化:首先,2020年市场中出现了市值达到千亿的医药公司,尤其是二级市场给大健康领域,特别是新药研发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第二,在一级市场上,尽管年初受疫情影响,投资活动有所停顿,但下半年医药投资迅速升温,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以过去标准很难或很难获得更多融资的企业,在新环境中成功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支持;第三,在集采影响下大批药品降价,而在降价过程中,企业能否收回研发成本是个问题。田源认为,产品投资的回报取决于市场销售、市场认可的实际情况,如果价格不足以支持企业收回成本,那么是否能够继续维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热度尚有疑问。他认为,一切都会回到现实,未来可期。

对于去年医药行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盛泽林提出:“在应对疫情上,各个公司对应急事件的响应能力不同。技术底蕴强、反应能力快的企业,生产效益就更高、获得的利益也更大。由于中国过去5-6年新药的发展迅速,因此很多国内的公司面对疫情反应非常及时。尽管在科学技术上中国与欧美的差距还很大,但中国仍在不断追赶。现在,中国开展的疫苗研发、新药研发数量很多,但最终哪些能够成功尚有待检验。虽然中国市场很大,但很难有真正的好药能有不错的销售表现。总的来说,集采代表了国家医药发展的趋势,虽然集采限制了中国仿制药的市场价格不能过高,但不代表中国的创新药没有未来。随着创新药的不断上市,企业在中国巨大的市场体系中仍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作为产业公司,如何避免自己的产品、同类产品进入集采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大趋势上,中国的集采会越来越多,药价会越来越低。”

如何看待集采、医保“腾笼换鸟”对创新药的影响?

李怡平认为:“创新一定要有回报,投资也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创新、投资就失去了动力。药品定价的重点在于能给病人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而目前市场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支付问题。以细胞治疗为例,一方面企业引进、研发、生产工艺、CMC投入的资源巨大;另一方面,需要针对每个患者量身定做,生产成本很高,如果价格过低则很难盈利。因此,社会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支付这类‘突破性的治疗手段’或‘有价值的创新药’,既使企业获得合理回报,也能让更多患者负担得起,让更多病人得到治疗,以搭建创新的良性循环。从长远来讲,中国正在把安全有效的仿制药价格降到合理地位,给创新企业更多的空间,节约资金支付创新药。但是,如果不能认识到创新药的价值,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热度很快就会褪去。如果不解决‘有价值的创新药’的支付问题,可能会有50%~60%的企业倒闭,或者被市场抛弃。因此,如何让生态环境利于创新、让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药出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是行业共同需要关心的问题。”

王磊认为:“中国药品专利保护时间不如美国,走fast-follow路线的企业很多,以肿瘤领域为例,有三十余个企业同时在推进,竞争环境远比国外激烈。对企业来说,进入集采、医保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还面临重新谈判、新增适应症等问题。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更需要有渗透到各地的营销队伍、强大的产品管线以及高效的产能,而兼具这些能力的企业为数较少。目前,国内医药创新的企业很多,但真正能走到最后的、创新进展速度快的、做真正创新的企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医药创新的门槛提高,对创新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在资本参与医药创新后,跨国企业与创新企业沟通更加紧密,不同于过去局限在营销层面,以及仅做产品研发层面。现在,跨国企业正在走向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企业也可以借助跨国企业的销售团队、营销能力,将自己的创新产品销往全球。此外,疫情也催生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互联网医院、电商平台既给线下销售团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又提供了新的合作机会。另外,已经进入医保的企业,在两年后仍面临续约的问题:面对诸多变数,产品很难维系现有的价格,甚至可能继续降价。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的商业拓展能力、销售团队覆盖面、资金支持力度、产品是否能解决临床问题有了更高的要求。总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企业,其在竞争中也有合作,但竞争点很少,反而合作空间巨大。”王磊说:“我们的确都生活在一个很好的时代。”

李凯军指出:“从长期来讲,支付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从投资角度来讲,2020年科学、监管、投资环境、市场的变化很大,这绝对是好事情。中国医药企业从‘仿制为主’进入‘me-too、me-better创新’,再到‘更高层次的创新’是一个过渡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科学、资金、人才进入这个过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在过渡过程中,每个企业估值都很高,存在一定的价值剥离,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所以,企业需要建好自己的生产基地、销售队伍,为转化商业价值奠定基础。环境催生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各种商业活动,他们的市值也相当于跨国企业的市值,所以,他们有机会成为由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全球性企业,前途光明。在中国的竞争环境中,需要企业自我否定产品,并不断更新优化。从监管环境来讲,经过一年的改革、激励,也许会在新产品的思路上存在变化。总的来说,2020年中国的医药创新在各个领域都有所突破,给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点非常令人激动。”

资本市场的助力是否过度繁荣?

面对当前医药投资市场的热情,蔡大庆提出疑问:“2020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对医疗的热情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无论IVD诊断、疫苗企业给抗击疫情提供了很大帮助。现在,大批资金涌入医药行业,给医药创新公司融资提供了巨大支持。但这些融资成功的‘种子公司’都能如预期地成长为‘大树’吗?现在医药界的投资是否过度繁荣了?”

针对这一问题,李凯军认为:“在医药投资快速发展的浪潮下,不免有一些投资者以弯道超车、赌赛道、赌博的心态进入市场,但这些资金与医药行业并不匹配,由此造成了资金、人才、医疗资源极大的浪费。”他指出,最大的风险是在市场冷静后是否还有人继续做医药投资。短期来讲,现在的瓶颈是小型企业没有足够的销售团队,很难通过单一品种与大企业完整的管线竞争;中长期来讲,医药创新市场需要有能持续投入的资金;长期来讲,需要团队有扎实的基础研究,有愿意长期合作的精神。未来,投资市场一定会洗牌,淘汰一部分商业转化能力低、缺乏长期投入的企业。”蔡大庆也补充到:“投资行业曾出现过,部分技术人才、科研人才被急功近利的风气影响后,很难回到踏踏实实做创新的状态,由此导致医药创新的人才失去价值,这也是医药投资市场面临的问题。”

对于投资市场涌现的热情和繁荣,王磊提出了不同看法:“目前,中国通过集采政策进一步发挥仿制药规模效应,逐步实现质量高、价格低仿制药的内部供应;中国市场巨大、消费能力巨大,使药物的快速更新能够找到支付方,有助于一大批me-too、me-better产品进入市场,中国的医药创新有机会供应全世界;科研人才的付出、国家投入的资金促进了基础科学的发展,正在促进me-first发展。也就是说,基于中国市场强大的潜力、巨大的消费能力,“仿制”、“快速更新”、“高端创新”的三条路线都能很好实现。”王磊也表示,他并不担忧目前市场中“产品重复”、“投资效率低”的问题,只要市场容量充足、经济环境好,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