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2023年9月25日-27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2021进基药,企业想清楚了没有?!

2021年,国家基药目录即将于下半年出台。如果进了基药,各位老板,是否考虑清楚如何运作了?

2013年3月,当时的新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正式公布。同年,强调“回头看、从严增补”而截至2014年3月底,有9个省市在国家新版基药目录上增补了200多个品种。 当时基药增补目录的关键词就是独家、大品种、中成药,是各地解决以往问题和满足当地用药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体现行政努力解决问题和市场利益追求的平衡产物。

为了抢夺基药,代理商、商业公司纷纷投掷大手笔,基药大品种的代理条件也随之水涨船高。巨量的保证金和首提货物,是基药代理的条件和谈判最核心的部件,在此基础上,可以不问市场容量不问市场结构不问销售策略。

但事实又是怎样?很多企业的独家品种抢破头进入了地方基药目录。进目录当时,举杯同庆,以为躺着就能赚钱。但没曾想,地方基药增补层层设关,省里增补完了地级市还有增补,更有甚者,有的甚至在区、县都增设了大大小小的所谓增补目录。

另外,当时的省增基药曾在增补产品医院推荐、增补品种遴选标准等方面多次强调中药注射剂、独家品种等品种不得推荐。因此很多品种即使进入了省增基药仍然面临着较大的议价压力,哪怕最后扛住了价格这一关,却不得不倒在进入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小增补目录的大门前。

对企业来说,企业还是要一个清晰的产品规划与定位,基于自身的认识,自己定位于哪个细分市场,你的资源和定位目标之间有什么差距或存在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研判基药的市场前景以及对基药是否有一整套的产品推广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基药在其治疗领域里又是否具备相应的竞争资源?!如果什么也没有,就是单纯地占个坑,想进基药目录,其实意义也并不是很大。

进了基药,第一关面临的就是带量采购的考验。500品种拦路在前,2021年拿基药开刀降价无疑是政策趋势。估计很多品种还没有望眼欲穿看到一致性评价、DRG的时候,就已经被淘汰出局。同时,企业要了解自身的定位,一是基于自身的认识,自己定位于哪个细分市场,你的资源和定位目标之间有什么差距或存在什么问题?二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基药这个因素能否为你实现目标带来正向推动作用?最关键的是,你对基药品种自身有多少了解?对基药是否有一整套的产品推广策略?市场代理商、商业公司又有什么样的支持和服务?基药在其治疗领域里又是否具备相应的竞争资源?如果什么也没有,就是单纯地占个坑,想进基药目录,那又何必呢?!

随着1+X的实施,鉴于政策需求、迫于各种压力以及基药在二三级医疗机构确实有临床需要,新形式下的基药目录,一定会收到“纳入目录+按采购金额降价+重点关注使用”的组合拳。

就算进入了基药,按照目前整个医保控费的预期及规范合理用药的引导,“动态监控使用、超常采购预警”是肯定的,随着平台数据化、医疗机构信息化管理链接共享的完善,后期用药监管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最为要命的是,监管链条将延生到医生处方。虽然具有基药身份,但如果策略没有想好,估计又是空想一场。

对基药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就算进入采购目录,由于自身竞争力的不足,也一定会淡化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竞争力。随着DRGS的快速推广,无疑,产品市场开发将越来越有难度。由此可见,对企业来说,从竞争国家基药目录将拼得头破血流,再焦急地等待各地基药配套措施以及带量采购招标方案,然后招标时遭遇可以预见的血拼或砍价。还得提心吊胆防着处方使用与基层回款问题,以上环节任何一个点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大问题。进了基药固然可喜,没进基药也不要失望。品种的好坏并非单单看是否是基药是否是独家,不能忘记治疗效果、市场容量、销售策略等基本的前提才是关键。

进基药,无异一定比不进要好。但更多反映的是医药人焦灼的心态与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不确定。但如果没有想清楚,就是盲目跟风进基药,可能进了基药会死得更惨。同样,只要把自身产品优势做到位,没进基药,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前提是,一定要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