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技术“中国新”,能否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3-10-11 13:25

12-1.jpg

国家罕见病直报系统已收集78万个罕见病病例,其中约80%的罕见病与遗传有关,约5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起病。虽然罕见病单病种患病率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罕见病患者规模庞大。近年来,随着制度层面的逐步重视与不断完善,以及患者对于健康需求的逐步提高,罕见病医药创新及诊疗技术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在此背景下,本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罕见病论坛特将主题设置为“罕见病与前沿技术”,于2023年9月26日顺利召开,邀请罕见病领域政策研究的专家、企业与前沿技术专家,共同分享现阶段罕见病诊疗现状与技术发展,以期通过各方的交流与互动为罕见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罕见病诊疗机遇与瓶颈并存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罕见病患者健康需求的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李林康在致辞中指出,近五年来,在业内专家和社会的关注下,罕见病患者迎来了春天,医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以罕见病药物注册、审批利好为代表的相关政策也越来越向前发展,每年都有更多罕见病药物进入医保让患者受益。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日前公布,我国迄今共有207种罕见病被纳入目录,让很多企业受到鼓舞。武田制药新产品发展部负责人苏明明指出,中国罕见疾病市场预计将有约40%的复合年增长率,更多创新药物进入中国是增长的主要引擎。为应对罕见病患者人群小导致的缺乏大量数据来支持临床研究这一问题,国内外均建立了相关的数据平台来助力罕见病药物研发。谱新生物首席技术官赵圆指出,国际上RegistryNXT收集了来自60个国家5000名罕见病患者的治疗记录;INSIGHT-MM总结了>4000 multiple melanoma患者的数据,包括了病理特征,治疗方案的选择,并跟踪了5年的临床研究结果。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韩晓红介绍,我国已经建立了两大罕见病相关数据库——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NRDRS、国家罕见病直报系统,为了解罕见病的地区分布、人群情况、临床试验进展情况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支持。完善数据平台建设,汇集罕见病患者信息,保障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完整性,提升统计水平,实现数据平台高价值利用助力药物研发一直在路上。韩晓红主任进一步介绍了罕见病患者临床试验情况:2012年11月1日至2021年11月28日,我国开展罕见病注册临床试验共计235项,罕见病临床试验数量逐年增加且Ⅰ期试验数量增长迅速,Ⅰ期、Ⅱ期临床试验涉及的罕见病病种分别是10种和11种,药物也分别达到33个和20个,尤其是国产药物占领了半壁江山,非常鼓舞人心。但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罕见病临床试验实际开展数量依旧相对较少,以Ⅰ期临床试验为例,虽然数量增加趋势很明显,但2021年Ⅰ期临床试验实际数量只有15项。此外,截止至2022年第一季度,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个罕见病中,仅有19种罕见病开展了儿童临床试验,且中国儿童罕见病临床研究仅占儿童临床研究总数的10.0%。临床研究规模小的同时分布也极为不均,具体来看,无论从试验研究数量还是试验研究人数,针对血友病的儿童临床试验研究远远多于其他罕见病。北海康成药政事务高级副总裁张苒也指出,我国罕见病临床试验尚存在多种挑战,例如患者入组困难、诊断难度大、终点指标设计复杂、研究周期相对较长等。

在罕见病基因疗法方面,赵圆介绍到,目前基因疗法临床研究中大概有15%是针对罕见病的对罕见病的治疗有非常大的潜力。全球基因治疗行业正在高速发展,从2016年到2020年,市场规模从5040万美元增长到20.8亿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300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从1500万元增长到2380万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170亿元。赵圆还介绍了欧美监管制度对细胞基因治疗发展的影响,以欧盟为例,2009年到2023年7月,共有38个产品申报上市,其中25个成功获批,成功率很高,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与欧盟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讨论内容也非常细节、精确。赵圆指出,基因重组生产和质控最大的挑战是完成活体药的构建、扩增、存活,符合GMP要求和确保复杂产品不同批次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对监管要求缺乏经验或不甚了解往往会延误产品上临床/上市的时间。因为基因细胞治疗产品非常新,且具有专属性,产品和工艺流程昂贵,应尽早建立起与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药效(Q/S/E)相关属性,充分预期CMC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变更。

攻克成果与进展医疗机构、研究机构与企业等各方均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为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诊疗技术的革新出力。韩晓红主任介绍到,北京协和医院研究型病房、实验室、药房、机构伦理都在一个楼内进行办公,辅以政策支持提升工作效率,也非常愿意为企业界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针对罕见病持续发力,进行基础建设和平台的完善,尤其是针对新型药物的平台和评价体系正在大力扩建和完善;并介绍了罕见病新型药物药效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与平台建设、AAV基因治疗现状、基因治疗药物载体安全性关键评价技术等研究概况。基因编辑手段能够从DNA层面进行校准,对于罕见病、遗传病来说能有很好的效果,上海科技大学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详细介绍了基因编辑工具Base editing的原理与发展。他分享了研究精准又高效解决所有脱靶问题的Base editing的过程,最终开发出了变形式基因编辑器(tBE),tBE获美国商标局和专利局的授权,也是中国第一个碱基领域获授权的工具。武田是全球领先的罕见病医药公司,在成果转化、合作研发方面走在前列。在2018年,武田获批的罕见病药物只有5款,到2019年有9款,2020—2023年已经有50多款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得到了批准。由于罕见病的固有特性,很多罕见病需要不同的方式确诊、筛查,武田希望通过和医院、患者合作来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同时由于很多罕见病需要终身用药,希望实现创新疾病管理,与患者组织合作,更好地触达病人,科普疾病与用药知识。

北海康成是一家专注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创新型企业,致力于创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北海康成产品中有3个适应症被覆盖到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引入的产品中,海芮思是国内唯一治疗MPS亨特氏综合症的产品,目前在申报的第二个适应症——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在第一批罕见病目录中。张苒重点介绍的迈芮倍是今年五月份在加快审评政策助力下获批的一款First in class产品,以实例进一步证实制定完整、精准的注册策略对产品上市非常重要。

如何实现罕见病诊疗的中国“新”

在主题讨论环节,国家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军帅与嘉宾们共同展望支持罕见病药物“中国新”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提出以下讨论观点:明确罕见病标准。罕见病立法尚无明显推进的情况下,目录出台的速度应当加快。相较于7000种罕见病,我国仅有200余个罕见病列入目录,以此来判断的人群规模非常小。应明确罕见病定义,以便识别真正的少数群体、需要被关注的群体。审评机制进一步优化。效率高、约束少一直以来是审评体系的完善方向。在研发方面,基础研究尤其需要价值转化和经济转化,陈佳表示希望基因编辑早期技术到临床的中间审批过程能够得到政策鼓励,尤其是罕见病领域,减少与传统评审一样的条条框框。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联席董事长张丹提出应建立罕见病工作专班,针对罕见病药物加速审评,而非将罕见病的加速审评放大在整个药物审评领域。多措并举提高投资回报。降低成本、保障回报是加强罕见病药物研发积极性的关键。从成本控制角度,研发过程中加强与高校合作,能够缩短研发过程或者降低研发成本。从市场收入角度,与会专家期待可以提供一段时间的自由定价权等来提高罕见病研发企业的收入保障。从支付方式角度,除了商保和医保的发力外,还可以采用风险分担机制,利好患者和企业。另外,从罕见病患者数据方面,研发者应充分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加深对罕见病的了解,提高罕见病的治愈率,监管方也能利用该类数据更好地预测临床效果。

政策倾斜促进罕见病药物研发。张苒提出可以参考国外针对罕见病药物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临床试验、税收减免等设立我国倾斜罕见病药物研发的优惠制度。张丹提出,政府财政支持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也应考虑专项给予罕见病研发的财政优惠。

专场速览

专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娟担任主持人

22-1.jpg

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李林康进行开幕致辞

22-2.jpg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药理研究中心主任韩晓红做题为《中国罕见病药物临床试验》的报告

22-3.jpg

上海科技大学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做题为《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

22-4.jpg

江苏谱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欧洲医药监管局(EMA)专家、英国卫生部药品和保健品监督管理局(MHRA)基因治疗部前主任赵圆做题为《先进疗法的发展以及欧美监管框架》的报告

22-5.jpg

武田制药新产品发展部负责人苏明明做题为《罕见病药物研发转化新生态》的报告

22-6.jpg

北海康成药政事务高级副总裁张苒做题为《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探索与思考》的报告

22-7.jpg

第二阶段主旨讨论环节,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军帅做主持人。讨论嘉宾包括上海科技大学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谱新生物联合创始人、联席董事长张丹、武田中国新产品发展部副总监顾琳慧、北海康成药政事务高级副总裁张苒。

22-8.jpg